9月15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思政课工作校领导高丽静一行走进马克思主义分院思政课堂,以“听课+座谈”的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实地督导思政课教学质量,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提升课程感染力提出明确要求,为学院持续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精准导航。
调研中,高书记全程旁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细致观察教学流程、内容呈现和师生互动情况,课后与授课教师、学院领导班子及骨干教师代表座谈交流。座谈会上,高书记对学院思政课教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给予肯定,重点围绕“强化理论融入、提升教学质效”提出四项核心要求。
一、紧扣时代脉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入课
高书记强调,思政课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第一时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更新与课程教学同频共振。要准确把握理论精髓,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课堂上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时代温度,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理论的实践伟力。
二、创新表达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针对课程感染力提升,党委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打破“照本宣科”模式,着力在“深、透、活”上下功夫。讲“深”就是要深挖理论内涵,结合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阐释清楚核心要义;讲“透”就是要直面学生思想困惑,用通俗语言化解理论难点,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讲“活”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形式,将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学生成长紧密结合,让思政课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真正触及学生思想、引发情感共鸣。
三、健全协同机制,凝聚全员全程育人合力
高书记指出,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绝非马克思主义分院一家之事,需构建校院联动、多方协同的育人格局。学校层面要统筹协调,推动马克思主义分院与各二级分院、职能部门深度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要发挥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协同作用,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堂教学与课外育人相互补充的工作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落地生根。
四、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理论传播核心支撑
高书记要求,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搭建常态化培训平台,通过专题研修、学术交流、实践考察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教师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教师深耕教学研究、大胆改革创新,支持教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开展课题研究、编写特色教材,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马克思主义分院负责人表示,学院将全面落实高书记调研要求,迅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细化教学改革方案,在理论融入的时效性、教学表达的生动性、育人协同的系统性、队伍建设的专业性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